一、中医舌诊操作与剥落苔临床意义(10分)

 

1. 舌诊操作规范

- 步骤:

- 嘱患者自然伸舌,光线充足下观察舌体(舌质颜色、形态)及舌苔(苔色、苔质)。

- 按“舌尖→舌中→舌根→舌边”顺序观察,时长≤30秒。

- 注意动态变化:可要求患者伸缩舌体2~3次观察震颤度。

- 禁忌:避免进食染色食物(如咖啡、火龙果)后立即诊舌。

2. 剥落苔临床意义

- 特征:舌苔局部剥脱,显露舌质。

- 辨证意义:

- 舌前部剥落 → 肺阴不足(常见干咳少痰)。

- 舌中部剥落 → 胃气阴两虚(伴饥不欲食)。

- 地图舌(多处剥落) → 小儿脾虚或过敏体质。

 

二、关元穴定位与主治(10分)

1. 定位

- 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四横指),仰卧取穴。

2. 主治病症

- 虚证:遗尿、崩漏、阳虚畏寒(常灸关元温阳)。

- 妇科/男科:痛经、不孕、遗精滑泄。

- 急救:中风脱证(配神阙隔盐灸)。

 

三、一指禅推法操作(10分)

操作要领:

1. 姿势:拇指指端/罗纹面垂直着力,余四指握空拳,沉肩、垂肘、悬腕。

2. 发力:前臂摆动带动腕部往返摆动(频率120~160次/分),拇指不滑动。

3. 要点:

- 紧推慢移:施术点压力渗透,移动时缓慢均匀。

- 适用部位:头面(太阳穴)、腹部(神阙周)、经络(循经推)。

 

四、个人专长陈述(10分)

框架建议:

- 病种:明确范围(如“专治脾胃病”或“小儿疳积”)。

- 技术:说明特色疗法(如“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自拟消疳散外敷”)。

- 疗效:简述案例(如“近3年接诊62例,有效率93%”)。

- 渊源:师承/家传/创新依据(如“师承岭南XX派,结合苗药外敷”)。

 

五、经脉体系与十二正经名称(10分)

1. 经脉体系组成:

- 主干:十二经脉(手六经、足六经)、奇经八脉(任督冲带等)。

- 分支:十二经别、十五络脉。

- 连属: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2. 十二正经名称:

-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六、血虚证临床表现(10分)

核心症状:

- 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

- 头目:眩晕眼花,失眠多梦(心肝血虚)。

- 肢体:麻木震颤,皮肤干燥脱屑。

- 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迟(甚则闭经)。

-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七、川芎功效与用法(10分)

1.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 主治:

- 血瘀证:痛经(配当归)、胸痹(配红花)。

- 头痛:风寒头痛(配白芷),风热头痛(配菊花)。

3. 用法用量:

- 煎汤3~10g;研末冲服1~1.5g。

- 禁忌:月经过多、出血倾向者慎用。

 

八、小青龙汤方解(10分)

1. 药物组成:

-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炙甘草。

2. 功用与主治: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咳喘痰稀白)。

3. 配伍意义:

- 君药:麻黄+桂枝 → 发汗解表。

- 臣药:干姜+细辛 → 温肺化饮。

- 佐药:五味子敛肺防耗气,白芍和营缓急。

- 使药:甘草调和药性。

 

九、风寒头痛病案分析(10分)

辨证要点:

-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加重,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 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

- 基础方: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

- 加减:项强加葛根;鼻塞加辛夷。

 

十、个人专长深度陈述(10分)

高分策略:

1. 病机创新:如“提出‘瘀热互结’致痤疮理论,突破单纯清热常规”。

2. 技术改良:如“将传统火针改良为电温针,精准控温减少烫伤”。

3. 案例对比:列数据(如“2024年观察组(n=40)VS 对照组,痊愈率提高35%”)。

 

评分关键提示

- 操作题:步骤遗漏(如舌诊未嘱伸舌姿势)扣2分/项。

- 专长陈述:需与报考专长一致(如报“针灸治腰痛”却答“妇科方剂”视为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