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 实践操作(上午场)

1. 脉诊选指布指

- 选指:用中指定关(掌后高骨处),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三指呈弓形,指目(指尖螺纹面)触脉。

- 布指:三指平齐,指间距与患者指骨宽度一致,根据患者体型调整指力(成人用中力,瘦者轻取,胖者重按)。

2. 针灸捻转补泻操作

- 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微捻转(角度小、速度慢),针下得气后轻提插;

- 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用力捻转(角度大、速度快),针下得气后重提插。

3. 中府定位主治

-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云门下1寸)。

-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肺系病症),肩臂痛(局部病症)。

4. 胃脘痛问诊按诊

- 问诊:疼痛性质(胀痛、刺痛、隐痛)、诱因(饮食、情绪、劳累)、放射部位、伴随症状(反酸、嗳气、纳差)、二便情况等。

- 按诊:触按胃脘部有无压痛、拒按,有无包块,叩诊是否鼓音,结合腹部柔软度判断虚实。

 

第二站 临床答辩(12选6)

1. 大承气汤“痞满胀”

- 痞:自觉胸脘痞塞,触之无形;

-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充实感;

- 胀:腹部胀满如鼓,膨隆拒按。

三者为阳明腑实证(热结肠道)的典型表现,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通腑泻热、破结除满。

2. 六味地黄丸“三补”药物

- 药物:熟地(补肾阴)、山茱萸(补肝肾)、山药(补脾肾)。

- 临床意义: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适用于肾阴亏损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

3. 气血失调为妇科病重要病机

- 女性以血为本,经、孕、产、乳均耗气血;

- 气滞则血瘀(痛经、闭经),气虚则血失统摄(崩漏),血虚则冲任不充(经少),血热则迫血妄行(经早),故气血失调是妇科病核心病机。

4. 小儿望指纹辩证

- 三关定位:风关(食指第一节)、气关(第二节)、命关(第三节)。

- 辩证要点:

- 浮沉:浮主表,沉主里;

- 颜色:红主寒,紫主热,青主惊风,黑主危证;

- 长短:纹在风关为轻,气关为重,命关为危,透关射甲(纹过指端)预后差。

口诀: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青惊白是疳。

5. 正治反治概念

- 正治(逆治):逆疾病征象而治,如寒证用热药(寒者热之),热证用寒药(热者寒之),适用于病情与征象一致的病症。

- 反治(从治):顺疾病假象而治,如真热假寒用寒药(热因热用),真寒假热用热药(寒因寒用),适用于病情与征象不符的复杂病症。

6. 风邪致病特征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致汗出、恶风);

- 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如风湿痹痛;发病急,变化快);

- 风性主动(抽搐、震颤,如破伤风);

- 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为病,如风寒、风热)。

7. 哮病与喘证鉴别

鉴别点:哮病/喘证

病机:痰伏于肺,遇感触发/肺肾出纳失常

症状: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以喘促为主,无哮鸣音

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8. 浙贝母与川贝母鉴别

鉴别点:浙贝母/川贝母 

药性:苦寒,清热力强/甘微寒,润燥力强 

主治:肺热咳嗽、痰火郁结(如肺痈)/肺燥咳嗽、阴虚劳咳(如燥咳) 

价格:较便宜/较昂贵 

9. 慢性湿疮与牛皮癣鉴别

鉴别点:慢性湿疮/牛皮癣 

病因:湿热蕴结,复感外邪/肝郁化火,血虚风燥 

皮疹:皮肤肥厚浸润,渗出明显,边界不清/苔藓样变,干燥脱屑,边界清楚 

瘙痒:剧烈,遇热加重/阵发性瘙痒,夜间尤甚。

10. 运动损伤针灸处方(扭伤)

- 治则:祛瘀消肿,通络止痛,以局部取穴为主。

- 处方: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如踝关节扭伤取解溪、昆仑、丘墟);配穴:瘀血甚者加膈俞,寒湿者加阴陵泉;

- 操作:毫针泻法,可加刺络拔罐(急性期24小时后)。
 

第一站:实践操作(下午场)

 

1. 穴位定位:列缺

- 定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 操作:嘱患者虎口交叉,食指末端触及凹陷处即为本穴。

2. 按虚里(心尖搏动处)

- 位置:左乳下第4~5肋间,乳头下内侧。

- 操作:

1. 患者平卧,暴露心前区;

2. 用食指、中指指腹轻触心尖搏动;

3. 评估搏动强度(应和缓有力)、频率(60~100次/分)、节律(均匀)。

3. 拿法操作

- 要领:

-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捏住治疗部位肌肉;

- 提起后瞬间放松,重复5~10次(如拿风池穴、肩井穴);

- 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度。

4. 温和灸操作

- 步骤:

1. 点燃艾条,距皮肤2~3cm;

2. 固定悬灸,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度;

3. 每穴灸10~15分钟,避免烫伤。

第二站:临床答辩(12选6)

1. 脾主运化的意义

- 运化水谷:消化食物,化生气血;

- 运化水液:调节水液代谢,防湿浊停滞。

2. 补阳还五汤用黄芪为君药的原因

- 大补元气(用量120g),推动血行以治气虚血瘀;

- 气旺则血行,助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

3. 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炎上:致口疮、目赤;

- 耗气伤津:引发口渴、尿少;

- 生风动血:致抽搐、出血;

- 扰心神:致烦躁、谵妄。

4. 气血与月经的关系

- 血为月经物质基础,气为运行动力;

- 气能摄血(防崩漏)、生血(补经量);

- 气血调和则月经周期、量色正常。

5. 血淋 vs 尿血的鉴别

血淋:小便涩痛,病机 湿热下注,灼伤血络

尿血:无痛,病机 脾肾不固,血不归经

6. 肉桂引火归元的临床意义

- 治虚阳浮越:上热(口疮、咽痛)下寒(肢冷、便溏);

- 肉桂温肾阳,引火下行归肾(常配六味地黄丸)。

7. 脱位的表现与并发症

- 表现:关节畸形、弹性固定、功能障碍;

- 并发症:骨折、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

8. 肩部受伤病例分析

- 病名:肩关节扭伤(或肩周炎急性期);

- 证型:气滞血瘀证;

- 拔罐处方:

- 取穴:肩髃、肩髎、阿是穴;

- 操作:刺络拔罐,留罐5~10分钟,祛瘀止痛。

9. 舌苔望诊及黄腻苔意义

- 舌苔内容:厚薄、润燥、颜色、腐腻;

- 黄腻苔意义:主湿热或痰热内蕴(如黄疸、淋证、痰嗽)。

10. 四缝穴操作

- 定位:第2~5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 功效:消积化滞(治疳积、厌食);

- 操作:

1. 点刺0.1~0.2寸;

2. 挤出黄白色黏液或血液;

3. 酒精棉球按压。

11. 痛经针灸处方(寒瘀互结证)

-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 取穴:

- 主穴:关元(隔姜灸)、三阴交、地机;

- 配穴:次髎(温针灸)、血海(泻法);

- 操作:艾灸关元20分钟,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