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三药

1、颈椎三药:葛根、羌活、川芎

2、心病三药:红参、丹参、银杏叶

3、胸痹三药:瓜萎、白、桂枝

4、失眠三药:夜交藤、合欢花、酸枣仁

5、耳鸣三药:石菖蒲、香附、川芎

6、眼干三药:枸杞、菊花、刺藜

7、鼻三药:苍耳子、辛夷花、鹅不食草

8、寒痰三药:紫苏子、莱子、白芥子

9、热痰三药:川贝母、枇杷叶、全瓜萎

10、安神三药: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11、消三药:浙贝母、牡蛎、夏枯草

12、脾虚三药:山药、炒芡实、炒薏苡仁

13、胃热三药:黄连、千姜、蒲公英

14、腹胀三药:木香、陈皮、积实

15、前列腺炎三药:南瓜子、黄柏、冬瓜子

16、疏肝三药:柴胡、白芍、香附

17、退热三药:生姜,蝉蜕,金银花

18、湿疹三药:苦参、百部、薏苡仁

19、减肥三药:鸡屎藤、苍术、车前子

20、治痒三药:威灵仙,防风、苦参

21、藏精三药:杜仲、川断、桑寄生

22、息肉三药:桂枝,薏苡仁、僵蚕

23、座疮三药:丹参、双花、紫花地丁

24、化瘀三药:三七,当归,蒲黄

25、癌瘤三药:灵芝、一枝花、半枝莲

26、止痛三药:元胡,白芷,川芎

27、通便三药:柏子仁,郁李仁,麻仁

28、头痛三药:天麻,川芎,丹参

29、闭经三药:益母草,当归,白芍

30、脚气三药:苦参,花椒,地肤子

31、风湿三药:秦艽,防风,威灵仙

方剂三药

1、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制附子

2、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

3、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

4、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

5、甘麦大枣汤-----------------------炙甘草、陈小麦、大枣

6.、茵陈、栀子、大黄闵陈营汤------------------------栀子、黄柏、炙甘草

7、栀子柏皮汤----------------------黄连、半夏、瓜蒌

8、小陷胸汤-------------------------

9、四逆汤-----------------------------附子、千姜、炙甘草

10、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11、薏苡附子败酱散---------------败酱草、薏苡仁、附子

12、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13、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白术、防风

14、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15、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

16、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黄酒或醋

17、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18、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

19、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

20、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

21、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

22、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23、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

24、玉壶丸----------天南星、半夏、天麻

方剂三药用法

1、桂枝生姜积实汤:桂枝,生姜,积实。

用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也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瓜蒂散:瓜蒂(熬黄),赤小豆,香豉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临床应用以胸隔痞硬,懊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5、调胃承气汤:大黄(酒洗),炙甘草,芒硝。

阳明病,胃燥热。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6、小承气汤:大黄(酒洗),炙厚朴,炙积实。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临床出现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7、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积实。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8、下血汤:大黄,桃仁,虫(熬)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可以水煎服,每日2次。主治产妇阻腹痛,腹中有于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9、大陷胸汤:大黄(去皮),芒硝,甘遂。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10、大黄甘遂汤:大黄,甘遂,阿胶。

破逐水,养血扶正。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闭、淋毒,小腹满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