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寸口脉诊演示与注意事项
演示方法:
-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伸,掌心向上,手腕下垫脉枕。
- 医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在患者腕部桡动脉处(桡骨茎突内侧),食指对应寸部(腕横纹近心端),中指对应关部,无名指对应尺部。
- 分浮、中、沉三候取脉(轻按、中按、重按),感受脉象的速率、力度、形态等。
注意事项:
- 环境安静,患者情绪平稳,避免刚进食、运动或情绪激动后诊脉。
- 医者需呼吸均匀,注意力集中,每侧诊脉时间不少于1分钟。
- 诊脉前勿用力按压患者手臂,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二. 三阴交定位与毫针刺法
定位:
-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际。
毫针刺法演示:
1.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小腿。
2. 消毒穴位皮肤及医者手指。
3. 选用1.5寸毫针,直刺进针,深度1~1.2寸。
4. 手法:提插捻转得气(酸胀感向足底或膝部传导)。
5. 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行补泻手法。
注意:孕妇禁针!
三. 健脾丸组成及主治
组成:
白术(炒)、茯苓:健脾渗湿,为君药。人参、甘草、山药、肉豆蔻:益气健脾、止泻,为臣药。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防止补药壅滞。 黄连:清热燥湿,防止食积化热。(速记:四君三仙药陈香连砂寇)
主治:
- 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腻。
四.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及主治
组成: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医学心悟》方)。
主治:
-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如梅尼埃病、高血压眩晕)。
五. 柴胡主治功效及应用
功效:
疏肝解郁、和解少阳、升举阳气。
应用:
- 少阳证(寒热往来,小柴胡汤);
- 肝郁气滞(胁痛,逍遥散);
- 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
- 退热(外感发热)。
六. 菊花主治功效及应用
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 风热感冒(桑菊饮);
- 肝阳眩晕(羚角钩藤汤);
- 目赤肿痛(配伍枸杞);
- 疔疮肿毒(野菊花效佳)。
七. 手足拘挛的意义
含义:
四肢筋脉拘急挛缩,屈伸不利。
临床意义:
- 虚证:血不养筋(肝血不足)、阴虚风动(如热病后期);
- 实证:风寒湿痹阻筋脉、热极生风(高热抽搐)、瘀血阻络。
八. 暑温特征及治疗原则
特征:
- 发于夏季,起病急骤,高热、烦渴、汗多、脉洪大;
- 易伤津耗气,挟湿则见胸闷脘痞、苔腻。
治疗原则:
- 基本治则: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 挟湿者:佐以化湿解暑(如白虎加苍术汤);
- 窍闭动风:清热开窍、熄风镇痉(紫雪丹)。
九. 梅核气成因、症状及方剂
成因:
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咽喉。
症状:
咽喉异物感(如梅核塞咽),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情绪波动时加重,无吞咽障碍。
方剂: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十. 失音与喑哑的鉴别
类别:失音/喑哑
定义:声音嘶哑,完全不能发声/声音低沉沙哑,尚能发声
病机:金实不鸣(外感风寒/风热闭肺); 金破不鸣(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多为虚证或慢性久病(肺肾亏虚)
特点:突发性多见,可伴外感症状/渐进性,常伴干咳、腰膝酸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