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题(口述要点)

 

1. 走罐操作

- 选光滑罐具(玻璃罐最佳),在施术部位涂润滑剂(凡士林或按摩油)。

- 用闪火法拔罐后,单手握住罐底,沿经络或肌肉走向缓慢推移(力度均匀,速度适中)。

- 适用部位:腰背、大腿等肌肉丰厚处(皮肤破损、骨突处禁用)。

 

2. 头颈部拉伸操作

-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扶头侧屈。

- 缓慢向对侧屈颈至极限位(询问患者感受),维持15秒后放松,重复2~3次。

- 要点:动作轻柔,禁止暴力拉伸,避免快速旋转。

 

3. 望小儿指纹

- 观察3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脉络(风、气、命三关)。

- 手法:左手握小儿食指,右手拇指从命关向风关轻推数次,使脉络显露。

- 判断: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4. 小儿脉诊

- 一指定三关:拇指按压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 脉象特点:正常脉较成人快(婴儿120~140次/分),以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为主。

 

5. 推拿手法

- 揉法:掌根或鱼际吸附皮肤,带动皮下组织回旋运动(力度渗透,频率120次/分)。

- 推法:单方向直线推动(分直推、分推、旋推),如补脾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

 

6. 震颤法

- 手掌或指端置于治疗部位,前臂发力做高频抖动(频率8~10Hz)。

- 适用:腹部(调肠胃)、穴位(如关元促气行)。

 

7. 温和灸操作

- 点燃艾条,距皮肤2~3cm悬灸,以温热不痛为度。

- 每穴灸5~10分钟,局部皮肤潮红即止(避免烫伤)。

 

8. 擦法操作

- 掌根或大鱼际紧贴皮肤,沿直线往返摩擦(如擦肾俞穴透热为度)。

- 关键:速度均匀,介质润滑(姜汁或红花油),防破皮。

 

9. 望诊:舌诊操作

- 自然光线,伸舌放松(勿卷缩)。

- 观察顺序:舌质(颜色、形态)→舌苔(厚薄、颜色、润燥)→舌下络脉。

 

10. 滞针、弯针、断针处理

- 滞针:局部按压,反向捻转出针。

- 弯针:顺弯曲方向缓慢退出。

- 断针:保持体位,镊子夹取;深部断针需手术取出。

 

11. 小儿推拿:打马过天河

- 一手握儿四指,另一手食、中指蘸凉水,从总筋穴至洪池(曲泽)快速弹打(3~5遍)。

- 功效:清热透表,用于外感发热。

 

12. 穴位定位

-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13. 合谷列缺等定位

- 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平第2掌骨中点。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14. 漏肩风取穴

- 主穴:肩髃、肩贞、肩前(合称"肩三针"),配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

 

二、答辩题(核心答案)

 

1. 问诊内容

- 可结合十问歌:寒热、汗出、头身、二便、饮食、胸腹、耳目、口渴、睡眠、既往史。

 

2. 血府逐瘀汤组成与主治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如刺,舌黯红有瘀斑)。

 

3. 桃红四物汤组成与主治

- 组成: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桃仁、红花。

- 主治:血瘀经闭、痛经,或跌打瘀肿。

 

4. 腰痛肾阴虚辨证论治

- 症状:腰痛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补肾阴。

- 方剂:左归丸。

 

5. 胃痛寒邪客胃辨证论治

- 症状:胃痛暴作,得温痛减,苔薄白,脉弦紧。

- 治法:温胃散寒。

- 方剂:良附丸。

 

6. 心悸心虚胆怯辨证论治

- 症状:心悸易惊,坐卧不安,少寐多梦。

- 治法:镇惊定志。

- 方剂:安神定志丸。

 

7. 胸痹心痛气滞心胸辨证论治

- 症状:心胸满闷,痛无定处,情志诱发,苔薄脉弦。

- 治法:疏肝理气。

- 方剂:柴胡疏肝散。

 

备考建议:

- 操作题:口述时突出步骤顺序(如"先定位→再消毒→后操作")及禁忌(如走罐避开脊柱骨突)。

- 答辩题:方剂组成用"君药+臣药+佐使"简化记忆(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牛膝桔梗)。

- 高频考点:穴位定位、小儿推拿手法、针灸异常处理、脏腑辨证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