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与肾的功能及心与肾的关系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肾的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关系:主要体现为“心肾相交”,包括水火既济(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济以制心火)、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神,神能御精)、君相安位(心火为君火,肾火为相火,君相协调)。

 

2. 奇经八脉的作用是什么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统摄、联络作用。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当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奇经可蓄存;不足时,奇经可补充。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如督脉与脑、肾,任脉与胞宫等)。

 

3. 脾、肺的功能及脾肺之间的关系

脾的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统血,主升清。

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关系:主要为“脾肺相生”,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肺(土生金);肺宣发肃降助脾运化水液,防止水湿内停。

 

4. 任脉、阳跷脉、阴跷脉的生理功能

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调节月经,妊养胎儿,称为“任主胞胎”。

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主司眼睑开合(使目张)。

阴跷脉:调节肢体运动,主司眼睑开合(使目闭)。

 

5. 十二经络的走向及交接部位

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6. 肝藏血的内容

贮藏血液:储存一定血量,调节血量分布(如人静时血归于肝,活动时肝血释放至全身)。

调节血量:根据机体需求调节血液在脏腑、经脉的分配。

防止出血:肝气固摄血液,避免出血。

濡养肝脏及相关组织:肝血充足则能濡养筋、目等,维持其功能。

 

7. 脉诊

是通过触摸寸口脉(腕后桡动脉处),探查脉象的部位、至数、形态、力度等,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的诊断方法。

主要包括寸关尺三部定位(寸部候上焦,关部候中焦,尺部候下焦)及浮、沉、迟、数等28种基本脉象的辨识。

 

8. 濡脉

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

临床意义:多主虚证或湿证,如气血亏虚、脾虚湿困。

 

9. 望舌(舌诊)

是通过观察舌质(颜色、形态、动态)和舌苔(颜色、质地、厚薄)的变化,判断疾病性质、病位深浅、正邪盛衰的方法。

舌质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状况,舌苔反映病邪性质和病位深浅(如白苔多为寒证,黄苔多为热证)。

 

10. 正常的面色有哪些及临床意义

正常面色:“常色”,包括主色(一生基本面色,如黄种人偏黄透红)和客色(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暂时面色变化,如运动后面色泛红),特点是明润含蓄,红黄隐隐。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阴阳调和。

 

11. 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12. 天花粉、蔓荆子的功效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3. 蒲公英、威灵仙的功效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
 

14. 当归四逆汤组成及功效

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炙)、通草、大枣。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如手足厥冷、肢体疼痛)。

 

15. 人参败毒散的组成及功效

组成:人参、茯苓、甘草、枳壳、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如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16. 玉女煎的功效、组成及主治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功效: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如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
 

17. 膈俞、听宫定位及主治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以及血虚证、瘾疹等。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等。

 

18. 内庭、昆仑的定位及主治

内庭: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胃火牙痛、咽喉肿痛、腹痛腹泻、足背肿痛等。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痫等。

 

19. 刺络拔罐法操作

先消毒施术部位,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点刺或叩刺局部,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然后迅速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留罐5-10分钟,起罐后清洁局部。

适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如丹毒、扭伤瘀肿)。

 

20. 三棱针的针法及作用

针法:包括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作用: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主治实证、热证、瘀血证、痛证(如高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21. 三棱针点刺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用途:用于高热、惊厥、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实热证,多选取浅表络脉或穴位(如十宣、耳尖)。

注意事项:严格消毒;点刺不宜过深,出血量适中;体弱、贫血、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2. 指切进针法的操作

消毒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按在穴位皮肤上,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进针(如四肢穴位)。

 

23. 雀啄灸的操作及艾灸的禁忌

操作: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艾条,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灸5-10分钟。

禁忌:孕妇腰骶部、腹部不宜灸;颜面部、大血管处不宜直接灸;实证、热证(如高热、阴虚火旺)慎用。

 

24. 中风-中经络-风痰证的病症特点、治法及用方

病症特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痰多,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25. 心悸之痰火扰心证的用药

常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远志、酸枣仁、胆南星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26. 断针处理

若针身外露,用镊子夹住针身取出;若针身全部陷入皮下,嘱患者勿移动体位,局部消毒后,用手术切开皮肤取出,必要时请外科协助。

27. 结合个人医术专长说一个病的其中一个证型、治法及用方

例如以脾胃病为例,如“胃痛-肝气犯胃证”:

证型特点:胃脘胀闷疼痛,攻撑连胁,嗳气频繁,情绪抑郁时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甘草)。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