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题(8选4)
1. 脉诊操作及沉脉特点(具体操作参考教材为准)
- 操作步骤:
①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平放与心脏齐平;
② 医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尖按在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三部);
③ 先轻按(举法),再中等力度(寻法),最后重按(按法),感受脉象变化。
- 沉脉特点:
- 脉位深:需重按至筋骨方能触及;
- 主里证:常见于实证(气滞血瘀)或虚证(气血不足)。
2. 一指禅推法分类及手法
- 分类:
- 指端推(拇指尖端)、指腹推(拇指螺纹面)、偏峰推(拇指桡侧缘)。
- 手法要点:
- 沉肩、垂肘、悬腕,拇指自然伸直;
- 以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屈伸,频率120-160次/分钟;
- 力度均匀柔和,紧推慢移(局部重点操作后缓慢移动位置)。
3. 隔盐灸操作
- 操作步骤:
① 患者仰卧,暴露神阙穴(肚脐);
② 填满纯净干燥食盐至与脐平;
③ 置艾炷于盐上点燃,灸至温热感(避免烫伤);
④ 每次3-7壮,适用于虚寒腹痛、泄泻、中风脱证。
4. 三棱针点刺法(刺络法)
- 操作:
① 局部消毒,捏紧或绷紧皮肤;
② 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或瘀络0.1-0.2寸深;
③ 挤出数滴血液(实证、热证常用),如十宣、耳尖放血。
5. 推拿拿法
- 操作:
- 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捏住治疗部位肌肉或筋膜;
- 做一紧一松的提捏动作,力度由轻渐重;
- 适用于颈肩、四肢,可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6. 切诊浮脉
- 特点:
-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
- 主表证(外感病初期),如风寒感冒脉浮紧,风热感冒脉浮数。
7. 温和灸操作
- 操作:
① 点燃艾条,距穴位皮肤2-3cm;
② 固定不动施灸,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
③ 每穴灸10-15分钟,适用于虚寒证及保健。
8. 列缺定位、主治及操作
- 定位:前臂桡侧,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 主治:
- 头痛、项强(“头项寻列缺”);
- 咳嗽、气喘(肺经络穴);
- 腕臂痛。
-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0.8寸。
二、答辩题(12选6)
1. 麻黄汤功效与主治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 独活与羌活区别
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侧重/主治
独活:辛温/归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痛(下半身)/腰膝痹痛、少阴头痛
羌活:辛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止痛(上半身)/太阳头痛、肩背痹痛
3. 肌力分级标准(0-5级)
- 0级:完全瘫痪;
- 1级:肌肉轻微收缩;
- 2级:肢体可水平移动,不能抗重力;
- 3级:可抗重力抬离床面;
- 4级:可抗部分阻力;
- 5级:正常肌力。
4. 四种痹证区别
类型:病因 特点 代表方
行痹:风邪盛 游走性疼痛 防风汤
痛痹:寒邪盛 冷痛固定,遇寒加重 乌头汤
着痹:湿邪盛 酸楚重着,麻木肿胀 薏苡仁汤
热痹:湿热蕴结 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白虎加桂枝汤
5. 中医学整体观念
- 人体统一性: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如心肾相交);
- 人与自然相应:四时气候影响疾病(春多温病);
- 社会环境关联:情志致病(怒伤肝)。
6. 肺主治节的含义
- 调节呼吸:主气司呼吸;
- 调节气机:宣发肃降维持气血运行;
- 调节水液:通调水道;
- 辅心行血:肺气助心推动血行。
7. 泻下药使用注意
- 攻下药(大黄、芒硝):孕妇、体虚慎用;
- 润下药(火麻仁):适用于肠燥津亏;
- 峻下逐水药(甘遂):中病即止,防伤正气。
8. 乳痈分期与方剂
分期 证型 代表方剂
郁乳期 肝郁胃热 瓜蒌牛蒡汤
酿脓期 热毒炽盛 透脓散
溃后期 气血两虚 托里消毒散
9.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区别
- 肾精:先天之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 肾气:肾精所化之气,推动固摄(如膀胱开阖);
- 肾阴:滋润脏腑之阴(主水制阳);
- 肾阳:温煦推动之阳(主火,助气化)。
10. 心主血脉含义
- 心气推动血液:维持血行脉中;
- 心阳温煦血脉:防血凝;
- 心血濡养脏腑: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11. 玉屏风散 vs 桂枝汤
方剂 组成 功效 主治
玉屏风散 黄芪、白术、防风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桂枝汤 桂枝、芍药、姜枣草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
12. 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区别
方剂 病机 功效 主治
理中丸 中焦虚寒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腹痛泄泻,畏寒肢冷
吴茱萸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头痛吐涎沫(厥阴经)
小建中汤 中焦虚劳,阴阳两虚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虚劳腹痛,心悸烦热
13. 泄泻与痢疾区别
病名 排便特点 里急后重 病机
泄泻 大便稀溏,次数增多 无 脾虚湿盛
痢疾 脓血便,黏冻状 有 湿热毒邪滞肠